索引号: 11370687004270251L/2021-03621 成文日期: 2021-11-26
发布机构: 海阳市政府办公室 组配分类: 五年规划

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21-11-26 阅读量:

字号: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以崭新面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按照中共海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的,主要阐明全市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明确改革发展方向,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凝聚社会共识,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是我市综合实力跃升、发展质量提升尤为显著的时期。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稳妥应对风险挑战,多策并举、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任务,开创了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到2015年末,生产总值达到27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8倍(经济普查后调整数字,下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6:37.4:40.0,服务业比重提升较快,5年累计增加7.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8%;农业总产值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5%,海洋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上15亿、20亿、25亿元三大台阶,达到26.9亿元,年均增长16.1%;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8亿元,年均增长10.3%。连年获得“烟台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

重点板块加速崛起。把板块建设作为孵化产业、增强后劲的重要依托,新老城区、临港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丁字湾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三大板块持续用力,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区域建设热潮,五年累计开复工重点项目240个,累计完成投资190.14亿元。亚沙新城行政、文化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国际会议中心等七大亚沙主体工程全部建成,骨干路网相继通车,羊角畔生态水城水系整理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中学、小学、幼儿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区医院即将完工;建成了金融一条街,海德公园、茶文化城等大项目快速推进,海阳文化科技职业学院正式落户。核电临港产业区产业承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海阳核电站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多亿元,目前一期两台机组进入调试高峰,二期两台机组完成开工前期准备工作,500千伏输电走廊工程完工。建设了中核建烟台核设备制造、中核控制、烟台力士起重等大型核配套项目,引进了中船海装海上风电及陆上基地、龙源风电、中车海阳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临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海阳港一类开放口岸获得国务院批复,西港区一期工程已完成,东港区两个5万吨级码头和航道工程获得省发改委批复,中心渔港完成码头围堰工程。建设了中集来福士二期、枫林环保科技等大项目。丁字湾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加速膨胀。以碧桂园·十里金滩为代表的海上新城在丁字湾畔拔地而起;海益宝、黄海水产等海珍品产业化基地基本建成;麻姑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顺利完工。丁字湾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获烟台市政府正式批复,被评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产业园,成为烟台市四大海洋特色产业园之一。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来新增烟台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企业技术中心8个;截至2015年,全市拥有烟台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1.8%。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工程等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市内毛衫企业在国外设立毛衫产品研发营销中心8处,累计新上电脑横机8000余台,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毛衫企业达到74家,过亿元企业6家。毛衫创新园已开工建设。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坚持用改革的方法、开放的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推进承担的国家级、省级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人社服务向基层下沉、全国重点镇、行政复议委员会、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等5个改革试点任务。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在烟台市率先完成了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累计精简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378项。深化各项财税体制改革,认真落实“营改增”等政策。普惠金融稳步推进,实现农村存取网点全覆盖。教育、公车、户籍制度、农村产权、社会信用、市场监管体系等方面改革已正式启动并按计划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全市累计进出口贸易额48.1亿美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97倍;累计批准合同外资金额1.7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7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9393万美元,年均增长5%。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老城区工业企业整体改造和旧村拆迁改造已形成规模,建设安置楼145.2万平方米,回迁安置群众7500多户。新增城市供暖面积90万平方米,新铺设燃气管道220公里,供水管网120公里。加快推进了老城区主要道路的拓宽、延伸、改造工程。各电压等级电网建设和改造加大投入,110KV南庄输变电工程等17个项目总投资达5.96亿元。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开发建筑面积达112.78万平方米,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35亿元。城市行政区域扩展到三区四街道,城区面积由17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人口由15万人增至21万人。“十二五”期间新建设地方公路累计达1799.1公里,丁字湾跨海大桥、烟海高速和青烟威荣城际铁路三大重点交通工程建成通车,现代化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生态文明持续加强。“十二五”末,我市累计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2302.1吨,削减比例为14.05%;氨氮减排124.4吨,削减比例为9.25%;二氧化硫减排388.11吨,削减比例为15.36%;氮氧化物削减68.31吨,削减比例为9.19%,空气质量逐年向好。先后淘汰落后立窑生产能力30多万吨,关停造纸草浆生产线1条,实施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4.79平方米。成功晋升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了国家级节水城市复核。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主体功能区理念进一步强化,土地、海洋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居民收入增长跑赢生产总值增速。“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7%。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共征缴各类保险金54.31亿元,各类保险金总支出额45.64亿元。城乡低保覆盖率达到2.4%。新建保障性住房1093套、9.3万平方米。电视剧《大秧歌》、《地雷战》完成拍摄并播出,海阳大秧歌被选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统舞蹈类唯一一个数字化专项保护项目,地雷战纪念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我市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验收。海阳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由2010年的0.17下降到0.02。计划生育、民族宗教、广电出版、双拥共建、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气象地震、食品安全、消防、人民防空等其他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新的进步。

亚沙盛会载入史册。2012年6月16日至22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开创了县级城市举办洲际赛事的先河。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烟台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举全市之力,创出了“零投诉、零刑事发案、零上访、零故障、零失误”的新记录,赢得了亚奥理事会、国家体育总局、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继亚沙会举办后,又成功举办了沙足亚洲杯、攀岩世界杯、全国海钓锦标赛等重大赛事。群众性体育活动也得到长足发展。

第二章  “十三五”期间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展望“十三五”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出现一些新变化,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愈加明显、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有了进一步转变,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从国际环境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正面临着以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有利于促进我国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实现合作共赢。另外,发达国家加快制造业回归步伐,新兴市场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国内产业发展造成“双重挤压”。

从国内环境看,在“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同时,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必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从区域发展看,一方面,有序推进已形成的东中西部及东北“四大板块”战略;另一方面,增加“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最终形成“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的“4+3”战略大布局。省内打造“两区一圈一带”的区域经济板块,以及烟台市“一城两翼三带”布局,为我市今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从我市看,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市仍处于借势发展、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海阳核电、海阳港、青岛至海阳轨道交通和莱西至海阳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发展的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同时,也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准确把握新时期带来的新变化,抢抓机遇,借力而为,努力推动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一、全面对接青岛借势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市滨海岸线资源得天独厚,独特的胶东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带来了多项国内最美、最佳称号,区域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随着青岛、烟台被确定为“一带一路”沿海重要节点城市,我市承接烟台、青岛、威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尤其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随着丁字湾跨海大桥、青烟威荣城铁、威青高速和青岛至海阳轨道交通相继规划、建设,进一步拉近了我市与青岛的距离,在对接青岛上的突破点不断增多,在借势发展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以丁字湾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着力完善和提升“1小时生活圈”内涵,在文化体育、旅游度假等优势产业上与青岛开展全方位对接合作,在“比学赶超”等活动中强化与青岛强县市的多领域交流,发展城市友好关系,采取务实措施密切商务往来,着力打造对接青岛、融入青岛的一体化示范发展带,实现同城化发展。二是通过汽车产业园建设,继续扩大承接青岛重大产业转移成果,加快引进一批高效益、高成长性的项目,借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加速崛起,弥补我市工业短板。三是通过核电、港口、莱西至海阳高铁、青岛至海阳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增强我市重点板块承载重大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吸引青岛优势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向我市转移。四是强化与青岛的全方位良性互动。发挥我市与青岛地缘相近、文化和传统习俗相同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建立和拓宽学术、文化、人员、息信等方面的常态化交流渠道,为我市“十三五”期间快速发展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攻坚期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最大红利。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必须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探索一条能够增强市场活力、破解发展瓶颈、促进公平效率、有利于长治久安的“海阳改革路径”。要正确把握改革大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政府权力“瘦身”。要围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用创新的思维推进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坚持放管结合,以政府自身改革带动各个领域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关键区域改革都将进入破题阶段。

三、适应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的战略推进期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发展动力正由要素驱动向改革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多:一是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有待提升、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显现,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加快新旧动力转换仍需要一定过程。二是投资增量缩减。主要表现在有效投资驱动力不足,对我市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后续影响。三是要素优势减弱。经济加快转调、社会加速转型,土地、资本、劳动力成本等深层次影响仍将继续显现。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全市上下必须抓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切实把调整经济结构、提质增效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以提升产业层次、完善产业链条为抓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提升质量效益为抓手,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提高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有后劲、可持续发展,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又为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第三章  “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海阳作为烟台市“三带隆起”战略中南部经济崛起带的重要板块,肩负着“要为烟台走在全省前列多做贡献”的艰巨使命。今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二四四五”,即:实现“两大跨越”,培育“四大特色产业集群”,突破“四大工程”,实施“五大建设”,努力打造量质并举、量增质优的海阳经济“升级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两大跨越”,即经济综合实力跨入烟台“第一方阵”,跨入全省县级上游水平。“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即核电临港、旅游度假、毛衫针织、汽车零部件产业。“四大工程”,即海阳核电站、海阳港、青岛至海阳轨道交通和莱西至海阳高铁工程。“五大建设”,即加快建设“富庶海阳”、“智慧海阳”、“魅力海阳”、“开放海阳”、“和谐海阳”。

二、“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综合实力走在前列。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20亿元,年均增长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5亿元,年均增长8.5%;处理好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到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47亿元,年均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1亿元,年均增长11%;外贸进出口总额1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9000万美元。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到202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5.0:43.5:41.5,加快实施“互联网+”、“海洋+”等创新驱动战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十三五”期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3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60件,新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及工程技术中心各3个,烟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工程技术中心各5个。

发展协调性全面增强。空间发展格局更加优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5万人(含已领养老金人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万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下,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2人以下。

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突破。莱西至海阳高铁和青岛至海阳轨道交通建成通车,实现海青之间动车“公交化”运行;海阳港建设完成,全面接受烟青威港口群辐射,形成更加立体的交通物流网络;核电二期项目基本建成,核电产业集群加快膨胀,成为海阳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进一步拓展城市新区,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到2020年,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万元GDP耗能下降16%,耗水达到上级目标要求。环境污染大幅改善,主要污染物COD、氨氮、SO2、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总量5年削减比例完成上级下达的减排任务,工业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危险废物得到安全有效处置。自然环境得到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37%,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7.3平方米,湿地重点保护面积不低于700公顷,实施留格河人工湿地净化工程66公顷。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到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本地城镇化贡献率达到60%,各类救助阳光公平,城乡保障标准差距逐步缩小,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体育等其它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三、指导原则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市各项工作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开放,持续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培植发展重点产业集群,高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和增加民生福祉,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重点坚持以下五大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原则。以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为目标,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强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形成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打造质效双优经济升级版。

——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科学指导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工作。积极运用新型投融资模式,通过智慧旅游、园区、教育、医疗、社区、城管、交通等多模块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建设。以打造有海阳特色的智慧城市综合体为依托,加快推进建成区升级改造,激发新老城区结合部发展活力;加快完善城市新区重大设施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全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切实提升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开放发展原则。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韩自贸协定机遇,坚定不移地“引进来、走出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内外联动,倒逼我市企业提质增效、实现优进优出,促进互利共赢。

——坚持共享发展原则。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更多的公共资源配置,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精准扶贫工作,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探索一条能够增强市场活力、破解发展瓶颈、促进公平效率、有利于长治久安的和谐发展新路径,让市民更加富裕健康、更有自豪感和幸福感。

      第四章  推动创新发展,坚持质效双优,

着力增强跨越发展新动力

以建设“富庶海阳”为目标,牢牢把握国家、省、烟台市经济工作重大战略部署,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三次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思路,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进规模扩张和质效提升两大战略,引领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升级。

一、培强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膨胀产业集群规模,倾力推进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核电临港、旅游度假、毛衫针织、汽车零部件4个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具备良好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

(一)核电临港产业集群。突破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支持核心装备和关键器件开发,抓好相关研发设计、技术服务,聚集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进一步拉长核电、海上风电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营服务产业链条,打造集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的国家级核电产业基地。在鼓励核电设备制造、中集来福士、枫林新材料、丰汇重工等大项目增资扩股、膨胀规模的同时,加快中核控制、中核建烟台核设备制造、烟台力士起重、上海住工核电生产安装基地等涉核大项目建设,力争早日达产。力促中船海装海上风电及陆上基地、国电投海阳核岛检修基地、国电投核电运营服务中心、中车海阳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2016年开工建设,力促龙源电力项目2017年开工建设。持续推进精准招商,力争每年引进3-4个核电产业项目,“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核电产业项目15个以上,形成工业经济的骨干支撑,进一步壮大核电临港产业集群规模。加快东西港区综合服务区建设,不断拓展港口功能,提高项目承载力,加快引进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重型临港项目,形成集群发展优势。整合中集来福士优势资源,向世界上最先进水平看齐,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以及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关键装备。“十三五”期间,力争引进建设3家以上投资过10亿元的大型临港企业,努力发展与港口关联度高的其他各产业,不断完善临港产业链条。

(二)旅游度假产业集群。依托我市独有的资源禀赋,放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巩固国内客户市场的基础上,全力吸引国外高端客户群,叫响“南有三亚、北有海阳”品牌,打造国际知名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加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海阳丰富的红色文化、影视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与海阳地雷战旅游区、琵琶岛影视基地、招虎山森林公园以及红樱桃民俗旅游区紧密结合以来。依托现有的特色滨海旅游资源,打造东至旭宝高尔夫球场、西至丁字湾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滨海旅游休憩带;依托山海资源优势,引导企业按照汽车露营地标准,建设、打造汽车露营地基地。在保持碧桂园、海立方等大项目建设速度的同时,加快推进鲁能、连理岛、宝龙城、海德公园、茶文化城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旅游度假产业集群新优势。编制实施“慢城”规划,实行智慧城市建设、“慢城”打造,以及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博鳌亚洲论坛战略合作一体规划、一体推进,把海阳打造成一个全新的、更加富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城市。

(三)毛衫针织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海阳毛衫产业集群,加大中国海阳毛衫创新园建设推进力度,以毛衫创新园为载体,通过引导、示范,鼓励本土毛衫企业开展二次创业,改善和提高运营水平,进一步增强对海阳毛衫产业的拉动作用。引领传统毛衫企业强化研发设计、品牌打造和国内市场开拓,积极吸引域外服装企业落户海阳,全面提升毛衫产业竞争能力。到2020年,海阳毛衫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毛衫产品内销份额达到30%以上,把我市建设成为集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内外知名毛衫生产基地,力争再造一个海阳毛衫产业。

(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提升汽车产业发展水平为目标,以行村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开发区、碧城区、核电园区等相对成熟的园区作为产业集中区,坚持多元化产业选择,面向一汽大众、北汽现代及国内其他汽车产业集聚区域开展专业招商,加快引进重点项目,培植重点企业,争取“十三五”期间打造成我市全新的支柱产业集群。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搭建与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合作发展新平台,积极发展与汽车制造相关的汽车文化展示、汽车会展、汽车旅游等三产服务业,倒逼汽车配套产业集聚壮大。

另外,在加快发展四大特色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立足我市电子信息和海洋生物科技产业现状,着力膨胀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培育集群化发展优势。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产业、绿色照明产业、数字仪器仪表产业、军工电子产业;瞄准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巩固和加强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关系,研究开发生物工程产品、食品添加剂、高技术生物化工制品,突破发展海洋功能保健、生物制药、生物育种等领域。

二、着力实施“海洋+”战略,开辟经济发展新高地

立足蓝色经济区建设基础,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按照“融合发展、创新驱动、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市场主导”五项原则,创新体制机制,以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空间和新载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拓宽开放新领域,探索发展新路子。

海洋+新模式:以模式创新,实现资源、技术、信息共享,促进海洋产业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改造海洋传统产业,催生海洋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海洋经济升级版。重点创新海洋+互联网、海洋+大数据、海洋+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以黄海水产、海益宝、富瀚海洋、烟台盈孚等企业为龙头,积极打造海洋食品电子商务基地,引进一批海洋食品电商服务企业,打造蓝色海洋电商平台。

海洋+新业态:以业态创新,促进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海洋经济发展领域,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新体系。重点发展海洋高效物流、海洋文化体验、海洋健康体育、海洋特色金融四大新兴业态。

海洋+新产业:以产业创新,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提升发展规模和水平。重点发展海洋现代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节能环保、海洋休闲度假等八个产业。

海洋+新技术:以技术创新,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加快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幅提升海洋产业发展水平,巩固和提升我市海洋科技的整体竞争优势。重点抓好海洋生态修复攻关、海洋牧场原创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个关键环节。

海洋+新空间:以空间创新,促进特色海洋经济园区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形成园区集聚、多点支撑的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岸线修复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特色海洋经济园区。

海洋+新载体:以载体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借势“一带一路”倡议及中韩自贸区、中澳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深入推进对韩、对日、对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搭建新的合作载体。

为保障“海洋+”战略的顺利实施,加大海洋科技股权激励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强化各类要素条件支撑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发展壮大各类基金、吸收民间投资,强化金融信贷支撑;加快涉海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统筹陆海环境治理与保护,强化生态环境支撑;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环境。

三、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制造业“升级版”

坚定不移地把制造业放在产业立市的首要位置,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围绕扩张升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组织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实施一批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坚持不懈地调优存量、调强增量、调高总量,打造制造业“升级版”,增添产业转型升级活力。

推进智能制造体系建设。瞄准“中国制造2025”、“工业4.0”,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坚持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制造水平,促进制造业的机械智能化、柔性化、精益化生产。重点突破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数控机床、专用设备等关键领域。汽车零部件面向一汽大众、北汽、比亚迪配套,加大汽车配套项目引进建设,以招大引强带动提升我市汽车零部件研发、配套和制造能力;工程机械重点支持企业加快信息化应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数控机床重点研制一批重大、精密、成套装备,掌握一批制约主机、数控系统等产品性能的核心技术,形成主机、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努力培育方圆集团、丰汇重工、维蒙特等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大力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制造过程自动化、管理网络化,使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得到普及应用。重点加快推进海誉新材料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合作研发化工新材料项目、圣士达机械与山东科技大学机器人合作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传统骨干企业,通过引进关键技术及设备积极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更新,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积极与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各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进而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把培育名牌与培育重点产业、培育骨干企业结合起来,不断增加我市名牌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增强品牌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工作,积极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完善相关认证认可,改进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夯实品牌工作基础。围绕特色产品,重点培育一批代表我市制造业产品新形象的知名产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到2020年,新争取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个,山东省名牌产品3个。

强化企业创新基因培育。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全面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省、烟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健全科研开发机构或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系统成套水平。加强产学研用联合,研发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设备,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支持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产学研技术资源整合为核心的产业联盟,形成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和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注重市场主体培育,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放宽准入、降低门槛、强化引导,不断激发全市广大群众智慧和创造力,形成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发展的新局面。重点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

四、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现代服务业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新四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更是引领产业调整的新方向。要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社会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着力培育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奖经济、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示范区;着力培育以临港物流、外贸综合服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科技中介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发展旅游文化、商贸餐饮、康体养生、金融保险等优势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以服务业膨胀发展推动一产提质、二产升级,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和贡献份额。

推动文化旅游业互动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依托我市雄厚的旅游资源,深入实施旅游品牌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化战略,着力抓好旅游客源地体系、特色产品体系、产业要素体系、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国际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到2020年,全市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109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89亿元。一是推动旅游要素资源整合提升。充分挖掘自然、生态、民俗、历史、文化等各类资源,大力培育农家乐、渔家乐、采摘园等项目,发展主题鲜明的特色乡村旅游;做好陆海结合、旅渔结合的文章,力争建成4处省内知名的休闲垂钓基地;依托《地雷战》、《大秧歌》等影视资源,积极推动影视旅游;加强嘴子前墓群、地雷战遗址等文化遗产实地保护,抓好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二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依托我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主流文化创意团队,着力开发动漫、数字传媒、影视剧等文化产品,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文化产品展示交易服务平台,打造胶东半岛特色文化创意基地。三是强化功能载体建设。以旅游度假区升级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再提升,积极推动“仙境海岸”度假综合体建设,加快旅游城市标识标准化改造,引导旅游企业升级达标,增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提档升级商贸物流餐饮业。商贸流通餐饮业是保持市场繁荣、吸纳就业、培植创业、便利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要积极优化全市商贸物流业布局,在引导重点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加快集聚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构建商贸餐饮发展集聚区。老城区着眼现有商贸设施提升完善,着力改善服务环境,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新城区依托旅游度假区现有楼宇群和中央商务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抓好产业招商工作,引进一批聚财气、聚人气的商贸项目,发展一批高效益、高成长的商贸企业,形成示范集聚效应。鼓励餐饮企业膨胀规模、打造品牌,加快服务标准化建设,扩大区域影响力。二是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依托青烟威荣城际铁路、莱西至海阳高铁、青岛至海阳轨道交通、海阳港以及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半岛交通节点优势,加强与格力等国内知名企业总部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来海建设商品仓储和物资集散中心。鼓励和引导我市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开展3A级认证工作,支持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和延伸服务领域,支持发展集装箱运输、小件快运、多式联运和城市物流配送等。三是完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以“便民、为民、利民”为宗旨,大力培育社区便民利民商贸网点、镇级日用品连锁超市、农资连锁超市以及村级农资、日用品便民放心商店,开展好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建材等产品下乡活动。

繁荣发展康体养生产业。当前,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发展养生养老产业已经成为了政策关注的重点和社会的迫切需求。“十三五”期间,我市要充分利用生态宜居的优势资源,对生态环境、建筑地产、服务设施和物业管理等进行有效整合,加快推动康体养生产业繁荣发展。一是高标定位率先发展。我市高标准编制了《海阳养老养生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国家政策及省市规划进行了紧密衔接,对我市养老养生产业战略目标定位、发展模式选择、资源布局整合、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设计。“十三五”期间要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康体养生资源优势,力争在康体养生产业发展上先行先试,率先发展。二是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发展。以建设康体养生典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动现有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海阳已有城市品牌影响力。着力打造碧桂园、鲁能国际度假村、保利达、龙山七星休闲养生苑等优质康体养生地产项目,鼓励其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与国际知名康体养生机构开展合作,配套发展教育、医疗、体检、娱乐、休闲等综合型康体养生服务设施,打造高标准养生社区,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周边区域康体养生产业的发展。三是全方位拓展服务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养护型、医护型机构,推进社区养老服务,重点发展以老年人生活照料、老年人用品、老年人健康服务、老年人文化娱乐、老年人金融服务、老年人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业。积极探索创新“以房养老”模式,在土地流转、资本参与、招商引资等层面鼓励先行先试。四是支持体育产业膨胀壮大。放大亚沙会优势,积极承办一些全国性、国际性体育赛事,大力引进体育文化创意、康复医疗、健身咨询、体育用品展示、可穿戴运动设备研发生产等产业项目,推动体育产业与康体养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从建设市镇两级全民健身中心、健全和完善市镇村三级全民健身组织、打造城区健身圈、发展沙滩体育及足球运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体育消费等方面入手,完善配套政策,着力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完善提升金融服务业。围绕“发展金融产业、推动企业上市、助力银企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的总体思路,加快金融机构引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支持金融企业创新。到2020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8%,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累计新引进全国性股份银行5家以上,银行机构达到15家以上。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520亿元以上,贷款余额达到400亿元以上。一是强化金融创新。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特别是加大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不断创新融资体制,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力争全市“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到6家以上,区域股权中心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0家以上,在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企业达到2家以上。二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并发展好“金融一条街”商务中心,培植金融机构聚集区,为金融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积极组建、引进、完善各类金融机构,有效利用我市的民间资本,推动民间金融发展,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及社会大众提供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着力构建以信贷市场为基础,资本市场为重点、保险市场为突破,民间融资担保为补充的金融业全面发展的格局。三是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调控和监管体制,做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诈保骗保等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稳定协调工作。健全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风险处置长效机制,保障全市金融业稳定发展。

培育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未来五年,电子商务将成为拉动全市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到2020年,全市培育年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的电子商务企业1家,年交易额突破3000万元电子商务企业5家,引进10家以上电子商务专业服务机构,培养电子商务服务人才3000人以上。初步建立以“互联网+”为主要方向的商业模式创新体系。一是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区。鼓励本土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发展电商旗舰店,积极拓展网络销售渠道;鼓励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开展网上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推进专业市场发展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和打造好毛衫城“淘宝一条街”;抓好海洋食品电商服务企业引进,打造蓝色海洋电商平台。扶持发展各类电商协会,充分发挥网商、电商协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二是鼓励开展旅游电子商务。鼓励引导旅游企业利用各种网络平台推广旅游产品,逐步开展旅游电子商务,广泛应用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提高我市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扶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突出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健康、绿色、标准化优势,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或行业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加大涉农电子商务培训力度,引导农户、企业自主或联合建设电商网站、网店,将海阳绿茶、白黄瓜、大樱桃、网纹瓜等特色农副产品销到全国。

五、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培育龙头企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为目标,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路网、水网、电网、卫生服务网、宽带有线通讯网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体系,切实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继续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道治理四大工程,抓好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6万亩,建设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积极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提高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比重,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治,不断提高耕地产能。全面推进村庄绿化工作,营造水源地水源涵养林3万亩,更新改造沿海防护林带1.2万亩,完成复绿工程1.1万亩,发展经济林8万亩,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促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在培育特色、打造品牌、扩大规模上下功夫。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90万亩,粮食总产保持在3.9亿公斤以上,油料作物面积28万亩,总产达到0.8亿公斤,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巩固蔬菜、水果等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培植花卉、绿茶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蔬菜大棚面积达到5万亩,食用菌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发展核桃等木本粮油产品,其中核桃5万亩,绿化苗木育苗面积达到3万亩,建设全省核桃产业示范县。继续实施“海上粮仓”工程,推广人工鱼礁、海洋牧场等现代化海洋渔业生产模式。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创建、水生动物防疫站和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建设为载体,推动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加大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扩大海阳白黄瓜、大樱桃、绿茶、甜柿、网纹瓜、红富士苹果、大米等名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和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扩大粮油高产创建实施规模和档次,达到吨粮县标准;大力发展林果、蔬菜、绿茶等产业,努力打造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标准示范园。支持发展集育种、养殖、培育、精深加工一体化的循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园区、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综合体;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化带动作用,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2020年重点建设省级现代渔业园区4个,省级以上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以上,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3个。培育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个,省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个;新发展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迈进,引导农副产品向高效化发展,积极拓宽“农产品+旅游+电商”发展路径,采用农业观光园、“公司+农户”等模式,促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健全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鼓励发展订单生产、“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一站式”现代流通业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市、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有计划地推广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狠抓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研究和开拓市场。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农民通过网络电商等方式对外沟通和交易。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行业自律与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定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  推动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

着力构筑均衡发展新格局

实施“一体三带”的空间战略,强化“大城区”发展理念,集中各类生产要素,推动现有城市主体板块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一个和谐的产城互动综合体,辐射带动北部三条特色小城镇集聚带,形成产城一体、三带协同的发展新格局。围绕产城一体打造,持续提升新老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新老城区中间结合部位加大第三产业填充力度;亚沙新城尤其是丁字湾区域加大第二产业填充力度。围绕三带协同建设,形成特色小城镇带与城市主体区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坚持产城一体化发展理念,奋力推进“一体”同城融合发展

大力实施“产城一体化”对于破解发展瓶颈、加快推动园区由粗放管理向精细服务、工业为主向产城融合、杂园低效向专业集约、政策优惠向差异发展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持续提升新老城区综合承载能力。以度假区、凤城街道、东村街道、方圆街道为主体的城市中心区,要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发挥人口集聚优势,加快转变城区产业发展方式,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餐饮、金融、信息服务业;按照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原则,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力度,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全力推进省道306海莱线海阳南柳至紫石夼段改建工程、省道202威青线海阳绕城段改建工程和国道228丹东线海阳段工程项目建设;按照促进就业创业结合的原则,发挥第三产业集聚优势,大力提升现有城市服务功能,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有序放开市区范围户口迁移,全面放开县域城镇落户限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按照“因地制宜、稳妥有序”的原则,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合理确定更新的改造模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健全城中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片区改造时序,对条件成熟的片区,要实施连片突破,确保改造一个片区,形成一个亮点。到2020年基本完成城市规划区内村庄综合改造,切实改善提升居住环境和整体面貌。按照生态建设优先原则,加强水源地保护,切实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着力提升绿化水平,治理城区河道污染,严格控制垃圾填埋,提倡焚烧处理。

持续提升工业园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开发区、碧城区、核电园区三个相对成熟的工业园区,是全市工业实体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对外开放的主载体,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到了全市的24%、26%,而常住人口数仅为4.5万人、占比不到7%。要突破单纯工业园区发展思维,着眼于未来城市新区发展定位,实施“一区一策”,进一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加快住宅、商贸等三产的产业填充,集聚园区商气人气,促进产城融合、一体发展。同时,在当前生态刚性、土地趋紧的大环境下,着力在提高园区项目集约率和产出效益上下功夫,落实《关于加快园区发展促进招商引资的实施意见》,对园区的闲置土地采取限期开发、重新纳入储备、无偿收回等措施,加大清理力度,盘活土地存量,提高使用效益,并按照启动闲置土地产出效益给予园区适当政策扶持,努力推动园区集约高效、深层次发展。

持续加快南部新产业区实体经济发展。亚沙新城、龙山街道、辛安镇、行村镇,是丁字湾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活力点,要在总的产业规划框架下,合理规划工业发展板块。行村镇以青岛即墨一汽大众产业新城、北汽莱西基地为依托,加快建设行村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全方位接受青岛辐射;在城市新区丁字湾辛安区域内规划适合多层面人群创新创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投资、融资模式,打造创新创业资源富集区;依托碧桂园滨海新城等高端地产项目,面向高端商务人士,在辛安区域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配套发展通用航空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以高铁建设为依托,大力引进发展高铁零部件配套产业;以茶文化城、毛衫创新园为依托,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打造海阳特色产业创新平台。通过新兴工业经济板块的打造,掀起南部新产业区加快发展的新高潮,使其既宜居又宜业,既“住得下”又“留得下”。

二、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奋力打造三个特色小城镇产业集聚带

着眼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的小城镇发展策略,突出商贸流通、特色果蔬、文化旅游、生态涵养等产业发展特色,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着力打造三条特色小城镇集聚带。

打造以徐家店镇、发城镇、郭城镇为主体的商贸流通及果品特色产业带。徐家店镇、发城镇、郭城镇作为烟台知名的苹果专业镇,要继续拉长果品生产、储藏、交易、深加工产业链条,放大果品种植、加工、贸易等产业优势,努力在增强品牌竞争力上做文章,培育发展区域性综合果品物流贸易中心,打造北部果品特色产业带;要发挥青烟威荣交通走廊吸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综合优势,加速商贸流通产业集聚发展。同时,深入挖掘发展以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地雷战纪念馆为主线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打造以盘石店镇、留格庄镇、朱吴镇为主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带。借助雄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继续发展以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云顶自然风景旅游区为依托的山区旅游,以地雷战遗址、地雷战景区为依托的红色旅游,以红樱桃民俗旅游村、大秧歌文化为依托的民俗旅游,以成道禅寺、丛麻禅院为依托的修心旅游,以嘴子前春秋古墓群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同时将本地特色农产品与旅游资源深入结合,发展“采摘园”、“农家乐”等相关产业,扩大海阳绿茶、大樱桃、网纹瓜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打造以行村镇北部、小纪镇、里店镇为主体的林果蔬菜特色产业带。发挥对青岛、莱阳的交通优势,强化青石线两侧环境打造,根据自身特点及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的涉农企业,加快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业发展,增强农产品集散能力。完善农产品配套产业设施,做大做强二十里店镇蔬菜批发市场、行村镇北部胶东水产品批发市场、小纪镇银杏基地等特色产业市场,形成既紧密联系又自成一体的经济联盟体,整体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

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目标,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切实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强化产业和就业支撑,有序引导农民变市民,到城镇、社区居住生活,走以人为本的海阳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到2020年,确保我市城镇化率高于烟台市平均水平,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41.9k㎡,形成功能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以棚户区改造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确定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任务,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棚户区改造资金支持,用好专项贷款,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区内棚户区改造进程,缓解城市内部二元矛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结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适度推进旅游度假区、龙山街道、东村街道、方圆街道的棚户区改造。对符合棚户区改造要求的相邻村庄,适当划定片区,分年度逐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按照户型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质量保障、安全可靠的要求,科学利用空间,有效满足基本居住功能。坚持整治与改造相结合,合理界定整治范围。重视维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保护好特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不可移动文物。坚持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整体推进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暖、供气、通讯、消防、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商业、医疗卫生、无障碍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棚户区改造成房屋质量优良、社区功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社区。

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路网、水网、电网、卫生服务网、通信网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城镇驻地热力、燃气、工业蒸汽等基础设施配套力度,让小城镇享有与城市同等的发展条件。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让农村进城者带着工作、带着保障、带着尊严融入城市。建立以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人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落户政策,放开落户限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享有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劳动、社会保障、社会求助、住房及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权益。严格落实被征地农民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政府补贴用于社会保障的规定,将其纳入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老城区和丁字湾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人口达到40万人左右。

同步推进城市新型社区建设。以编制社区建设规划为龙头,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投入,因地制宜,从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方面入手,完善服务设施和功能,不断提档升级。按照有人办事、有地方办事、有钱办事的原则,着重解决城市社区办公服务场所问题,选齐配强社区工作人员,落实社区工作人员经费,适应城市发展和管理服务的需要。把旧村改造与新型社区建设相结合,适当突破地域界限,以社区为单位,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实施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打造现代化新型社区。力争到2020年,完成城市规划区内村庄社区建设工作,实现城市社区服务全覆盖,稳步推进重点镇、区、街道驻地村庄社区建设工作。

四、以信息化、智能化助推“智慧海阳”建设,提高城市智慧化水平

实施“智慧海阳”战略,按照“一云一网一图”技术构架,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区位优势、自然禀赋等,统筹利用现有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建设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共享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加快“智慧产业”、“智慧民生”和“智慧政务”建设,加快建成产业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发达、城镇功能完善、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城市。到2020年,全市宽带用户数超过15万户;无线宽带信号覆盖面达到100%;大中型企业100%、小型企业90%建立内部计算机网络;政府机构96%的业务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的比例达到95%。

一是构建智慧产业体系。依托核电临港、旅游度假、毛衫针织、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集群打造区县示范工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立资源共享、协同运作、智能运营的智慧园区发展新模式。依托现有旅游信息化基础,整合各类资源、完善配套服务,建设融“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位一体的智慧旅游平台和“互联网+旅游”生态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现代生态旅游度假城市。整合资金、智力、技术、服务、软件、市场、资讯等资源,提供线上线下的“O2O”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创服务平台。

二是加快智慧民生建设。加快无线海阳建设步伐,实现车站、商业中心、广场等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以4G网络建设为重点,持续提升带宽和业务承载能力及网络质量和性能。积极推行集社会保障、公交出行、日常消费、银行业务、政务应用、行业管理、商业应用为一体的便民利民一卡通。以现有“天网”工程为依托,整合公路、交通、城管、车站、港口码头等部门视频监控资源,打造按需分配、视频资源共享共用的视频专网,提升智慧交通、智慧城管和平安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医疗机构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居民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推进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建设。完善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优质资源应用常态化、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手段现代化等学校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建设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社区提供集政务、商务、物业和信息服务等一站式属地化便民服务。

三是提升智慧政务水平。以跨部门、跨领域业务协同为目的,完善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集成政府各部门智慧应用数据,实现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推动党政机关使用正版软件,统筹建设党政机关数据交换、部门并联审批、网上办公应用系统,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应用与运维机制,创新管理和服务理念,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的“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便民服务水平。

     第六章  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环保,

              着力打造持续发展新形象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合理开发和保护土地、海域资源

坚持保护优先、保障发展、控制总量、集约利用的原则,积极盘活存量,合理安排各类用地。有序开展城市规划内“城中村”改造及棚户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中心城区建设;加快乡镇驻地土地整治,稳妥推进镇驻地村庄改造,促进城镇载体功能提升。有序开展农用地整理,以基本农田保护为红线,充分利用闲置项目和农村空房资源,适度开发宜耕未利用土地。到2020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250公顷。积极稳妥开发海域资源。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及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力争羊角畔东汊岸线整治工程、羊角畔入海口岸线整治工程、麻姑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二期等多个海域、海岛整治项目列入全省、烟台市海域使用金支出项目储备库。突出抓好典型砂质海岸侵蚀修复、马河港湾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桃源河入海口海域整治工程建设,做好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保护和水产品质量动态监测。抓好渔业资源放流及渔业资源涵养工作。

二、加强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

坚决淘汰一批污染重、能耗高、效益低的企业和生产线。从源头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以污水处理厂、火电和水泥厂、规模禽畜养殖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机动车减排为重点,加大污染减排工作的投入力度,抓紧规划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禽畜养殖减排等减排工程,抓好工程的运行管理,发挥减排工程应有的环保效益。确保圆满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COD、氨氮、SO2、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总量削减比例完成上级下达的减排任务,河流、水库及近岸海域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标准,空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于二级标准,工业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危险废物得到安全有效处置,城市环境噪声达到相应功能区划标准,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饮用水源地得到妥善保护,污染物总量得到控制,城市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全市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三、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

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河道及饮用水源地污染排查治理。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原则,健全垃圾收运体系,完善城乡垃圾集中处理布局,严格控制垃圾填埋,提倡焚烧处理。2020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按照“城(厂)边接管、就近联建、鼓励独建”的原则,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水平。到2018年,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以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为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按照“连点扩面、纵深推进、提升品位”的要求,每年在全市筛选50个村进行优先扶持、重点打造,争取创建烟台市级以上示范村庄数量位居各县市区前列。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加强对小孩儿口滨海湿地工程10380亩湿地的保护,新建留格河水质净化湿地1000亩。建立生态保障体系,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2‰以下,完成森林防火阻隔体系及水灭火体系建设。

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适度发展风光伏电站。继续推进润海、华能、华润、龙源、中船海装海上风电等大型风电公司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在南部沿海及北部旅游景区内新上风电项目。加快建设二十里店镇4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积极发展其他新型能源。加快发展大型工程沼气及与适宜畜牧养殖场建设配套的100—400立方米左右的中型沼气工程的建设,开发实施“三沼”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大力推广“棚-沼-果(菜)”等高效多元化生态模式,积极争取山东省生态示范县建设项目。“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农村联户沼气工程1处,供气户数1020户,大型沼气工程6处,建设容积7000立方米,养殖场中型沼气工程100座。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鼓励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宾馆、饭店、办公楼等公用设施中央空调采用蓄冷、蓄热技术,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加快老旧营运车辆淘汰步伐,大力发展城市公交、新能源汽车和小排量汽车;加强运输管理,提高载运率、客座率,提高燃油效率;继续实施“油改气”工程。鼓励企业开展以共伴生矿和工业废渣、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以龙凤热电为依托,以安隆建材、亚升建材等企业为骨干,发展粉煤灰砌块,确保我市综合利用资源达到40万吨。逐步普及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发展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堆肥;对现有旧城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部分区域实施分质供水,城市再生水管网可达地区全部实现中水回用。到2020年,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尽显成效,万元GDP能耗下降16%。

五、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完善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监管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实现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完善生态监管补偿制度,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区域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补偿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严格生态保护责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城市热力管网覆盖面。进一步完善老城区供暖支管网建设,全面铺设南部城市新区供热管网并发展热源,至2020年宏峰热力公司供暖完全覆盖老城区居民生活区,龙凤热电供热完全覆盖开发区工厂企业,丰源热力公司开发区站、临港站完全覆盖凤城、度假区、城市新区的供热。至2020年城区热化率达到96%。

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南台水库向里店水库、建新水库向才苑水库调水工程,其中建新水库调水工程沿途汇入石现水库和上孙家水库;实施二十里店水库增容工程。抓住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机遇,建设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因地制宜开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和现有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建设,加强单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处理及消毒净化等设施建设,提高水质合格率。规划新建规模化供水工程6处、改建规模化供水工程1处,受益村庄199个、3.7万人;新改建单村供水工程33处,解决33个村2.1万人的饮水安全。城市供水,以提高城市供水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标,着力实施二水厂增容扩能工程,力争新增供水能力达到2万吨/天;积极开发城市供水新水源,加快推进龙山第四水厂建设,开工建设第五水厂,完善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和丁字湾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城市供水管道系统。对全市人工增雨火箭作业站点进行规范化改造建设。

加强水源地及水污染治理。在保持好东村、里店第一、第三水厂环境的基础上,加快留格第二水厂石材废水治理;加快推进亚沙新城污水处理厂、临港产业区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开展北控、康达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提高污水排放标准至一级A;加快现有老旧管网改造,切实实现市政管网雨污分流,逐步提高管网收集率,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到2020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模达到11万吨/日,“十三五”期间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约3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95%。

加大城市燃气保障力度。加快天然气管道及城市管网建设,结合核电生活区、工业区及新老城区用气需求,推进上游气源进入海阳市,形成多气源保障局面,至2020年,海阳市城市天然气管网覆盖率达到95%,利用天然气城市人口比例达到95%。弱电工程,进一步改造提升老城区弱电管网,完善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弱电管网,加快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和丁字湾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弱电管网建设。

优化全市电网建设布局。按照高、中、低变电网络协调发展的总目标,“十三五”期间,新建220KV变电站1座,新建扩建及改造110KV项目8个、35kV项目6个,中低压农网改造项目包超过300个,各电压等级电网建设和改造总投资12.8亿元。

      第七章  推动开放发展,坚持内外兼容,

               着力培创区域发展新优势

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新趋势,牢牢把握国际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国内资本布局深度调整的有利契机,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实施更加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坚定不移地“引进来”、“走出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争取与更多的央企、国际强企开展战略合作,努力打造“开放海阳”。

一、夯实开放支撑,加快推进四大工程建设

全力加快海阳核电站建设。海阳核电,一期首台机组计划于2017年7月投入商业运营,项目一期于2018年4月实现全面投产,尽快推动项目二期获批并尽早开工,早日启动项目三期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370亿元;到“十三五”末,累计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2018年一期工程投产后完成发电量(除去厂用电)490亿度;按照一期工程核准电价测算,完成销售收入190亿元,完成税收6亿元。

加快港口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东港区防波堤推填工程,力争5万吨级码头及航道工程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加大西港区投资建设力度,优化投资主体。加快中心渔港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亮点。打破区域限制,切实抓好一类口岸开放工作,积极融入青岛港“一湾两翼”发展战略,多层面开展务实合作,积极面向国内外海工类企业强化专业招商,为“以港兴市”创造良好条件。

加快青岛至海阳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青岛至海阳轨道交通项目线路长约51km,其中青岛境内线路长约23km,海阳境内线路长约28km,计划总投资67亿元(海阳段),争取早日完工。“十三五”期间,要在确保项目建成运营的基础上,加强与青岛方面的沟通,加快规划发展城轨沿线配套产业,进一步放大海阳与青岛市区的“同城”效应。

加快莱西至海阳高铁项目建设。莱西至海阳高铁项目是海阳融入全国城市群的重要纽带,与青岛至海阳轨道交通项目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项目正线长约66km,海阳境内线路长约22km,计划总投资96亿元(海阳段)。要着力提前做好项目线路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做好项目用地征迁等前期工作,抓紧开工建设,力争早日建成通车。

二、拓展开放领域,着力强化招商引资引智工作

发展仍是当前的第一要务。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和调整时期,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是引进外力、激活内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引智作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路径、“生命线”。

狠抓重点产业招商。围绕“四大特色产业集群”,瞄准核电、临港、毛衫针织、汽车零部件配套、高新技术、旅游、养老养生地产、教育、云计算数据处理及电子商务、生产性服务业等招商方向,积极采取整合招商优惠政策、优化招商机构设置、组建招商专业队伍、设立招商代理机构和实施政府雇员制招商等一系列务实措施,使招商更具创新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我市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区位、资源、交通、特色产业等优势,加大城市形象对外推介力度,努力在更宽的领域、更大的范围内引进各类资源,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国外重点主攻欧美、日韩等制造业大国,尤其是抓住烟台市中韩自贸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加大对韩国招商力度;国内重点面向环渤海、京津冀、长三角,积极推进多层次国内合作,积极承接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进一步放大与青岛的“同城化”效应,深化与青岛外企、民企、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交通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接受青岛辐射,承接青岛等周边地区产业转移。

持续突破招大引强。突出抓好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上市公司的洽谈对接,积极推进双方战略合作,大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制造业大项目,提升经济开发区、临港核电装备工业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质量,力争在区域、省内乃至国内重要战略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着力抓好招才引智。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需要,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与国内重点大学、科研院所交流,重视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引进,广汇各类人才。着眼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着力做好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增烟台市级以上重点人才5名。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申报省、烟台市重大专项、重点计划项目,争创院士工作站,争创省、烟台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烟台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人才创业平台载体,为推动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提升开放质量,提高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主动顺应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的变化趋势,创新对外贸易机制,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巩固开拓国际市场,促进进出口平稳增长。

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在保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的企业扩大出口,提高出口企业效益和竞争力。同时加大对先进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力度,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工艺的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实现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引导传统优势出口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技术含量。鼓励企业通过贸易推介、组展参展、组织行业交流及设立海外营销网络等多种方式,构建国际营销网络体系。支持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出国(境)参展,提升自主品牌国际知名度,鼓励收购兼并国外品牌。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以全国性、国际性眼光参与、谋划一批全国性、国际性重大活动,不断提升海阳国际化水平。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对外经贸活动,抓好赴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城市宣传推介,办好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论坛,承接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赛事,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新兴产业优势国家地区的合作,引导外资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加快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咨询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鼓励跨国公司来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利润核算中心、培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创新商贸服务业利用外资方式,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零售企业和品牌,大力发展国际连锁超市。支持外资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和城镇建设改造,有序推进医疗、教育等领域对外开放。

第八章  推动共享发展,坚持普惠民生,

着力开创幸福美好新局面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制度安排,强化政策兜底,引导社会投入,体现公平正义,向民生领域更多地倾斜公共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围绕满足市民需求、提高市民素质来谋划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打造让群众更具自豪感和幸福感的“和谐海阳”。

一、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按照“2016—2017年两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2018年全部兜底完成、2019—2020年两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并建立长效机制”的总要求,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因人因地施策,提高脱贫攻坚实效,确保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和所有省定贫困村按期全部脱贫。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力度,用足用活专项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各类政策性资金,积极拓宽扶贫资金来源,鼓励社会捐赠,建立利用社会资源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机制。落实分类扶持措施,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到村、到户、到人;深入推进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实现驻村帮扶规范化、制度化;突出抓好行业扶贫,研究制定好帮扶路线图、时间表;把旅游扶贫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强化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素质和技能。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

    二、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扩大社会就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以及市内农民工三类群体就业。依托就业训练中心强化就业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强已就业者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强化创业孵化基地培育,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开展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训的综合培训,全面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发布用工信息,办好各行业专场招聘会,大力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基本制度。积极开展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和清欠,继续实施集中立户、扩面和清欠活动,保证集中活动的效果。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到工伤保险统筹,积极推进农民工、高风险行业职工、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落实上级各项部署,做好医疗保险支付限额、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支付范围的调整。落实内控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基金监管。全力打造“银龄幸福和谐工程”老龄工作品牌,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到40张以上,其中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30%以上,建设1处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处城市养老服务综合体。全面落实70周岁低保老人高龄津贴发放制度,将全市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纳入补贴保障范围。采取多种方式实施住房保障,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加大发放租赁补贴力度,实现住房保障应保尽保。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社会救助规范化水平。实施特困人员救助,将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符合条件的成年未婚重度残疾人,逐步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和阳光施保。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稳定在70%以上,愿进全进率达到100%。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多渠道筹集医疗救助资金,保障救助对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善教育、灾害、临时救助制度,保障相关人群在特殊时期的相应权益。

三、强化平安城市建设

强化安全生产。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守安全生产红线,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以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增强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和防范能力。强化对安全生产的领导,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隐患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队伍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持把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重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杜绝特别重大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均控制在烟台市下达的范围之内。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平安、法治、和谐海阳建设,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开展严打斗争和集中整治工作。加强农村(社区)综治组织、公安派出所等基层、基础和队伍建设,加强全社会普法教育和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稳定突出问题。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完善预警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矛盾控制在基层,化解在初始阶段。

强化公共安全。加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抓好气象、防震、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地震监测和预报、震害预防、地震应急处置、救灾与恢复四种防御灾害的能力,至2020年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完善气象应急体系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受众面达到90%以上。力争到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减少30%,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20%。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县,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和评价问责制度,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分级分类监管。到2020年,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达到省、烟台市领先水平。加大食品、药品、消防、餐饮卫生、特种设备和工业产品的安全监管,坚决遏制质量安全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四、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构筑公平普惠的教育体系。高度重视并加强学前教育,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解决“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的问题。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教学改革、高考综合改革、教育装备综合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纵深推进义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向均衡发展。切实加强音体美教学,认真落实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学校布局,到2020年,完成育才中学、实验小学、实验中学迁建。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通过提高教学质量、规范管理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持续抓好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困难学生资助、教育信息化建设、校园安全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

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完善以市文化馆、博物馆、地雷战纪念馆、峻青文学艺术馆、图书馆、亚沙会展览馆、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等为龙头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努力扩大免费向公众开放范围。争取至2020年,市博物馆通过国家二级馆验收,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达到国家三级以上馆标准,并申请定级达标。积极稳妥推进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市、镇、村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覆盖面达到100%。深度挖掘海阳民俗资源,做好民俗陈列展览工作。争取到2020年,市级全民健身中心(海德公园体育馆)建成并对外开放,镇区街道各建成一处标准化健身中心;大力发展沙滩体育,突出发展足球运动;行政村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体育人口比例达到60%。

全面提升城乡卫生服务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两所二级医院的基础上,争取在城市新区再发展一所高标准二级综合医院。依托中医院挂靠北京军区总医院和三院挂靠省千佛山医院两个联合体项目,强化对外学习交流,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着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和医院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慢病管理、重点人群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升新农合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建设管理,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为农村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重点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防控,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全年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到2020年,力争传染病及暴发疫情监测完成率达到100%,散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达到0.9以上,全市乡镇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覆盖率达到100%,计划免疫覆盖率达99%以上。农村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达100%。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力争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32%,改水受益率100%。

关注和解决好社会各领域热点问题。研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推动传统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现象,严格执行上级政策,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到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深入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继续加大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力度,推动和解决一批事关妇女儿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到2020年,全市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达98%左右,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一点五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不断提高残疾人的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带动残疾人早日脱贫。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的拥军优属制度,加大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力度。研究并做好新形势下农村优抚、优待工作,落实优抚对象的抚恤定补优待金发放。继续大力实施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危旧房改造工程和光荣院免费轮流休养工程。深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鼓励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切实保障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努力建立现代档案事业体系,加快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建成数字档案馆,争取档案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促进史志、宗教、外事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红利增强活力,

   谱写持续健康发展新篇章

坚持市场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持续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力争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健全政府资产和债务管理制度,逐步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预算管理。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加快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机制。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营改增”工作,完善地方税体系。落实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市以下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市以下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切实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撬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直接融资,促进符合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推进我市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力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水、电、油、气、交通等领域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制定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具体实施办法和监管细则。

深化完善创业创新机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破除阻碍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优质发展平台,为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加快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的登记服务。实现知识产权在线登记、申请和审批,降低专利申请和维持费用。探索企业简易注销程序,建立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快速维权机制,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和运营交易服务平台,推动专利、商标、版权等基础信息免费或低成本开放,活跃创业创新。健全聚集人才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二、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

慎重稳妥推进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转让,拓宽农民财产性增收渠道。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有序流转。持续深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做好保障宅基地用益物权工作研究。扎实稳妥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项改革。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理顺党政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建立集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和引导处置于一体的大舆情工作格局。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推进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常态化、规范化。

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实施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培养计划。推动形成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方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的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统筹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外宣传,以加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等为契机,探索建立对外文化合作长效机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机制,推进平安海阳建设。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模式,逐步形成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加快建设社会征信体系,推进金融、工商、质检、节能、环保、用地等相关信息互联互通可查询,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改革信访工作制度,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惩戒制度。全面推进以网格化监管为基础、技术监管为支撑、信息技术为载体的食品药品安全管控体系建设。加大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确保村务阳光健康运行。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和救灾应急联动机制。

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体系,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格局,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理顺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关系,逐步取消学校、公立医院、科研院所等单位行政级别。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区域公共卫生资源整合。推进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改革城乡就业和劳动报酬制度,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健全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健全正常的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积极落实省级统筹规定。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成果,逐步完善居民医保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五、深化行政效能及社会治理建设

构建高效阳光政府。明确政府权责边界,着眼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明确功能定位、理顺权责关系、完善组织架构等方面系统推进,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统筹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责。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制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为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腾出空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审批事项的决策透明度,推动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引入竞争机制,推广政府购买事务性管理服务。

加快法治海阳建设。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科学制定海阳市法治政府建设规划纲要,健全依法科学决策机制,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完善普法教育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推进“法德共进”和法治创建活动,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积极推行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实行主审法官负责制和合议庭负责制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倒查问责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司法人权保障,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完善食品药品网络销售监管。减少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农业、文化等重点领域的基层执法力量。

第十章  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提升规划实施成效

发展是第一要务。做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凝心聚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要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成立海阳市“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根据市情的变化,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推进规划执行工作,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准确定位发展目标,谋划创新发展举措,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确保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拓宽基层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规划实施的针对性。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不能停步、不能放松。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把党的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公权力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提高干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引导广大干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更多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开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在实践中拓展眼界、开阔视野、增加才干,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素质和能力。坚持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重大课题调研制度。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强理论武装、党性教育、道德养成、能力培训和知识更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从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调动各级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更好带领群众团结奋斗。

团结各方面力量共同奋斗。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加强规划衔接,有序开展推进“多规合一”、“多规融合”,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各有侧重、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扎实办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规划的议案提案。认真做好规划公开工作,切实提高规划编制和执行的透明度。面向社会广泛宣传规划,问计于民、集思广益,最大程度地汇聚民智。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对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预期性目标,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跟踪分析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并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增强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海阳市“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

指标  性质

完成

“十二五”年均增幅

目标

“十三五”年均增幅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79.3

8.3

420

8.5

预期性

2

三次产业比例

——

22.6:37.4:40.0

15.0:43.5:41.5

预期性

3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26.9

16.1

40.5

8.5

预期性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388.3

10.3

747

14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66.9

14.1

281

11

预期性

6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9.7

7.4

10

0.6

预期性

7

实际使用外资

万美元

7700

5.4

9000

3.2

预期性

科技创新

8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

3

预期性

9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

%

22.5

40以上

预期性

10

发明专利申请量

109

五年累计300

预期性

11

发明专利授权量

19

五年累计60

预期性

12

全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5.5

6

预期性

生态文明

13

耕地保有量

公顷

——

74263

约束性

14

市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

328

330

约束性

15

PM2.5年均浓度下降率

%

——

持平

约束性

16

万元GDP能耗下降比例

%

16

16

约束性

17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比例

%

——

完成上级任务

约束性

生态文明

18

COD排放总量五年削减比例

%

14.0

完成上级任务

约束性

19

SO2排放总量五年削减比例

%

9.4

完成上级任务

约束性

20

氨氮排放总量五年削减比例

%

14.04

完成上级任务

约束性

21

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五年削减比例

%

9.36

完成上级任务

约束性

22

森林覆盖率

%

35

37

约束性

民生幸福

2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406

12.9

50550

8

预期性

2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013

13.7

22060

8

预期性

25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52.5

55

预期性

26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56.1

60

预期性

27

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9

预期性

28

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量

1.46

1.8

预期性

29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5

1.6

约束性

30

人口自然增长率

2.4

9

约束性

31

人均期望寿命

——

79

预期性

32

城镇化率

%

——

60

预期性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