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市卫生健康工作要求,结合海阳实际,市卫健局按照“提能力、强基层、抓作风、促健康”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海阳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通过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建立现代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服务高效的大健康服务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服务升级,构建“县强、镇活、村稳”的三级健康服务体系
1、开展“2+3”县级服务能力引领工程。2019年市人民医院与中医医院分别被列入全国“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第二阶段500家县级医院和500家县级中医医院”行列,要利用2-5年时间,在现有基础上新创建2处三级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3处二级医疗机构。 2020年,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要分别达到“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要求。2022年,市中医医院康复中心及综合病房楼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2024年,完成建成并启用。2021年,市妇幼保健服务中心、第三人民医院完成新建及改扩建任务并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要求。2025年前,亚沙新城完成1处二级医疗机构的设置并投入使用。
2、开展基层服务能力双提升工程。2020年,全市卫生院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2022年,完成143处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2024年,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新规划设置和建设,
2020年,完成全部“家庭医生区区通”和“家庭医生村村通”健康微信群的组建,并有效运行。2020起,实现年度家医签约服务覆盖率、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服务规范率均达到山东省标准要求。
3、开展“小专科、大联盟”特色建设工程。2024年,创建省级专科不少于3个,市级专科不少于8个,每个乡镇卫生院建立特色专科(门诊)不少于2个。2021年,建立富有成效的专科联盟不少于3个。2023年,专科联盟达到8个。
(二)完善医共体,构建医护管同质运行体系
4、推进医共体建设。2020年所有医共体成员单位全面完成“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病理、消毒供应、远程会诊”6个业务中心建设工作。2023年前,根据县域医疗卫生事业趋势,建成目标明确,分工协作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服务、责任、管理的共同体。
5、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2021年底,建立起分工明确、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基本达到小病就医在基层、大病就医不出县的目标。
6、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2020年10月底前完成医共体单位内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设。2020年底前社会办医疗机构建立起覆盖医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应急水平
7、建设疾病预防屏障。2020年,疾控中心及全部接种门诊安装完成疫苗电子追溯系统。2022年,完成创建海阳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任务。
8、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措施。进一步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针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影响较大的重点传染病,加强日常监测和报告,实现防控关口前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依法科学应对。
9、推进医防结合工作。积极探索“医防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2022年争创国家级慢病示范区。
(四)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保障妇女儿童身心健康
10、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等五项制度,提高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
11、实施农村妇女“两癌”筛查。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全市农村适龄妇女“两癌”检查覆盖率分别不低于 80%、81%、83%。宫颈癌早诊率达 90%以上,乳腺癌早诊率达 60%以上。
(五)搭建全域信息平台,构建数字化健康管理体系
12、居民健康卡(电子、实体)网络环境建设。2020年,完成我市全民电子健康卡试点环境建设,发放居民电子健康卡(码)。2021年,完成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电子档案、病例、健康卡的普及使用。
13、“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应用。2021年,完成互联网信息平台搭建。2022年,实现各类医疗服务的在线管理。
14、发展医疗大数据智慧康养服务。2021年,完成各类养老平台建设,创建智慧养老示范样本。2022年,全面建成智慧养老模式。
(六)完善执法体系,提高综合监督执法能力
15、强化监督能力建设。加快市、镇、村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资源整合,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综合执法和卫生计生监督协管网络。
(七)践行为民健康初心,构建“四突出”党建和廉政建设体系
16、充分发挥卫生健康局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抓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2020年,推行具体举措优化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丰富并活化政治理论培训,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和遵纪守法意识。2021年,实施发展党员后备人才储备机制,使入党申请人形成良性竞争,择优发展新党员。2022年,将党员积分量化管理落到实处并与年终考核相融合,每年推出一个党建突破项目,每年挖掘不少于1个先进典型予以学习表彰。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保障机制,助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17、落实公立医院补助经费。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体现政府职责。
18、补足基层卫生补助经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差进行财政兜底,保障其正常平稳运行。
19、加大村卫生室投入力度。自2020年起,对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市、县两级财政分别给予每所1万元的运行经费补助;对纳入烟台市设置规划,由市、县两级财政分别给予每所2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
20、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先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年度预算。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周转金额度,保证金比例控制在4%以内,缓解基层资金压力。
(二)完善激励政策,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21、完善人才招聘和编制管理机制。集中补充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优先保障基层用人需求,原则上有编即补,保证空编率不超过5%。针对急需紧缺专业,可突破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设置特设岗位。
22、优化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措施。优化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措施。绩效工资分配要向关键和紧缺岗位、高风险高强度和一线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23、建立人才选拔和干部队伍建设机制。以德才兼备为选拔标准,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工作机制。